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胡超
机构地区:[1]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2]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0年第10期197-202,共6页
摘 要:《声无哀乐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音乐批评史上还是在中国美学史上历来都存在争议,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甚至直接指出:"嵇康的声无哀乐的命题,否认音乐包含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否认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哀乐的情感,在理论上是错误的。"(1)这不是孤证,代表了一部分研究家的观念和思想,争议之大可见一斑。然而,摒弃掉一般意义上的二元论争议,并将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置于当时的历史、社会和哲学视野中会发现,嵇康的音乐批评思想杂糅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既包含儒家又包含道家的思想史视域中,魏晋玄学更为其乐论蒙上了一层更加庄严而又模糊的面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