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蒋聪[2] 段玉云[2] 杨旭昆[3] 吴志刚 邹茜[1] Jiang Cong
机构地区:[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21期74-83,共10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102102)。
摘 要: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
关 键 词: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分 类 号:S511.220.4[农业科学—作物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