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余新忠[1] Yu Xinzhong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出 处:《历史教学(下半月)》2020年第11期20-29,共10页History Teaching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175)阶段性成果。
摘 要:瘟疫是一种古老的存在,是任何民族和社会都会遭遇的一种客观存在。面对瘟疫,不同时空中的民族和社会的反应与应对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多有差异。这其中,无疑与民族精神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应对经验,也凝练形成了独特而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目前学界对于这两个方面虽已多有研究,但对两者的关系,尚未见有研究给予关注。本文在笔者关于疫病应对诸多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其与中华民族精神涵育间的关系,认为瘟疫及其应对,不仅助推或激励了“仁民爱物”、重德而求实善学、自强而悲悯和重家爱国等重要的民族精神涵育和发展,而且还催生和促进了节制顺时和讲求平衡这一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如此,这样的探究还有利于我们去发现以往被忽略的内容,比如,与自强精神相应的恻隐悲悯精神以及“有节有时”和讲求平衡等精神,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对于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具有十分正面的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