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汪孔丰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1-1,共1页Journa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摘 要:声音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早在《尚书·尧典》中,即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初步将诗歌与音乐声律联系起来。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创立“四声八病”之说,刘勰《文心雕龙》专列《声律》篇,诗文声律论由此确立。此后,有关诗文声音的言说反复出现,益加丰富,而且往往融汇了“文气”说,其中唐代韩愈倡言“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影响后世甚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