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2]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出 处:《青藏高原论坛》2020年第3期66-77,共12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青海蒙古族社会变迁研究”(批准号:14BMZ016)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个民族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影响和制约该民族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清初至雍正朝聚居在青海地区的蒙古族经济生活虽然以畜牧业为主,但捕鱼、狩猎、采盐也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其经济生活基本上处于温饱型;罗卜藏丹津事件之后,清廷采取的旨在削弱青海蒙古族势力的一系列"善后"措施,历经战争重创的青海蒙古族社会经济生活逐渐步入衰败境地,表现为活动空间萎缩、人口减少、生活陷入绝境以及生计方式变异等。特别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政府的"垦殖"倡导下,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汉族、土族、撒拉族、回族大量移入蒙旗及其周边地区,青海蒙古族中的一些王公贵族也在自己的辖区内招募汉、土等民人,从事农业生产,部分贫穷的蒙古牧民,也开始租田种地,久而久之,其就从牧人变为了农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