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4

Connotations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es of 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鑫[1] 苏俊杰 LIU Xin;SU Jun-jie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出  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55-62,共8页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研究”(19BMZ069)。

摘  要: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实性 非遗持有者 文化自信 文化消费 

分 类 号:C954[社会学—民族学] G12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