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双套 LI Shuangtao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0年第6期68-74,共7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4CKS007)。
摘 要:马克思对美好生活的认识源于其哲学革命。在哲学革命上,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换,伴随着哲学革命,他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也发生了同步转换:从理念式美好生活转向实践式美好生活。他认为实践式美好生活的实现依赖于社会财富的继承和创造、自由时间的拥有、自由个性的实现和真正共同体的建立。从社会层面来说,构建实践式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升劳动的幸福度,保障个体自由个性得以彰显和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对于个体而言,实践式美好生活的伦理意义在于:致力于个人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满足;实现自由时间的自由本质;彰显个体的自由个性和努力成为真正共同体的构建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