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仁”的内涵与儒家成己之路演进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石学军 朱阿丽[2] 

机构地区:[1]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 [2]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先秦时期“仁”字的写法以“■”“[身心]”最具代表性,前者的内涵注重外在容貌形象、天生禀赋以及外在礼仪等;后者注重内在道德修养,尤其是通过心而形成的道德品质。春秋时期的“仁”表现为爱人、利国、守礼、合道等外在举止。孔子之仁有修身兼有爱人之意,即修身重在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爱人重在教化他人。战国时期思孟学派对“仁”的涵义进行了扩展,以孝释仁、由己及人为阐释。

关 键 词:“仁”字内涵 孔子 儒家 思孟学派 成己之路 

分 类 号:H028[语言文字—语言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