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孟学派

作品数:159被引量:21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崔丽萍梁涛谢耀亭孙希国路德斌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试论简帛《五行》的成德工夫路径
《江汉论坛》2024年第4期77-82,共6页胡振坤 
简帛《五行》篇中的成德工夫路径,是人依据自身本有的德性成就圣人境界的中间环节。在身心关系方面,《五行》的“慎”“独”应作全新的理解:“慎”是指心中德之五行间的关系,“独”是指生理之身与道德主体之心的身心关系,以此为基础,《...
关键词:简帛《五行》 思孟学派 先秦儒家 工夫论 
《性自命出》“性善”倾向和“性”“情”关系的哲学解释与来源
《哲学动态》2023年第12期70-80,共11页王小虎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先秦儒家气论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研究”(编号2020M670576)的阶段性成果。
《性自命出》中“自然人性论”和“性善”倾向的不同,不足以成为其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篇章或部分的充分条件,关键要看这两者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是否符合孔孟之间儒学发展之心性论转向的思想特征和趋势。答案是肯定的。《性自命出》正是在...
关键词:性自命出 思孟学派 性情论  心术 
从身体的历史性到孝意识、“守身”工夫的生成——思孟学派的身体观发微
《哲学进展》2023年第12期2408-2416,共9页梁兵 
思孟学派笃行孝道,且极度重视身体,固执“守身”。那么,他们的孝行和他们对身体的认识是否存在关联呢?这种关联如何?思孟学派站在“立人极”的视角,观察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通过上溯“己身–父母–祖父母……始祖……天地”这个身...
关键词:思孟学派 身体观 立人极 天圆地方 “守身” 
并非一而就的孔孟道统 为儒学添加形而上思辨的思孟学派
《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20期106-113,共8页李思达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孔孟之道似乎就是儒家的代名词,但儒学与孔孟之道等同实乃一较晚事件。孔子去世后,早期儒家分化出诸多派别,孟所传儒学仅为其中一家,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孟氏之儒”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两汉《孟子》地位开始上升到同...
关键词:八股文 《四书》 《孟子》 《论语》 思孟学派 早期儒家 孔孟之道 《大学》 
怀念李泽厚先生被引量:1
《国际儒学(中英文)》2023年第1期20-26,167,168,共9页梁涛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
关键词:李泽厚 西体中用 牟宗三 思孟学派 荀子 兼祧孟荀 
《性自命出》的性情论——兼论其与孟子性善论的关系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75-79,共5页张伯宇 
《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在学界未成定论,仍有待从人性论、修养论进行更深刻细腻的较论。心、性、情的相关论述,是儒家哲理作为“生命学问”的意义基础,也是朱子建立孔、孟学统的依据。《性自命出》以丰富、细致的概念,撑起...
关键词:性自命出 性善论 思孟学派 儒学 乐教 
五行之“行”的含义及其在先秦两汉的演变被引量: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87-94,共8页刘楚昕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哲学观念,而五行之“行”的含义反映了五行说的本质。五行之“行”的本义为五材之“施行使用”,对五行合理的使用中已隐含有道德含义。战国思孟学派套用“五行”之名将“行”解释为德行,区分了“行”...
关键词:五行 思孟学派 董仲舒 德行 道德起源 
从简、帛《五行》看《荀子·不苟》篇之“独”--兼论荀子与思孟的思想关系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30-138,共9页李加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荀子对郭店楚简的批判性继承研究”(18YJC720008);湖北省教育厅重大社科项目“湖北历史文化名人宋祁及其文献研究”(21ZD219);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项目“基于郭店楚简的儒道关系研究”(ACKYC22056)。
《荀子·不苟》篇“养心”章具有明显的思孟化理论倾向。具体到对“独”的认识,它与简、帛《五行》有两点相同,即都认为作为实体的“独”专指纯粹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心,作为工夫的“独”是指养成此道德心的专一工夫。在此基础上,荀子又...
关键词:荀子 《不苟》 《五行》 “独” 思孟学派 
儒学视域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当代儒学》2022年第1期257-262,共6页张丽丽 
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周易》在海外的翻译、传播与影响研究”(20GZGX27)阶段性成果
如何激活传统文献来回应和解决当代社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儒者们十分关心的课题。历代学者也几乎都是在“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互动中完成了自身理论的建构与升华。比如思孟学派对心性论的发展、汉代对天道的重视,以及宋明对天...
关键词:六经注我 思孟学派 心性论 天理 异质文化 儒者 历代学者 我注六经 
乐喻的变迁——“金声玉振”说的诠释与比较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1期5-10,18,共7页王硕 
河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三教融合视域下的明代圣人观研究”(HB17ZX005)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古代文化对抽象思想的建构与呈现中,音乐譬喻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知名者即“金声玉振”。孟子用该乐喻表彰孔子的圣德,朱熹则以之阐发“致知在力行之先”的观点。俞樾重新掘发赵岐疏解,对朱注提出挑战,其说表明“金声而玉振之”...
关键词:音乐 譬喻 思孟学派 出土文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