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楚昕 LIU Chu-xin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87-94,共8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摘 要: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哲学观念,而五行之“行”的含义反映了五行说的本质。五行之“行”的本义为五材之“施行使用”,对五行合理的使用中已隐含有道德含义。战国思孟学派套用“五行”之名将“行”解释为德行,区分了“行”与“德之行”,将道德起源归为人的内心,这体现了春秋末到战国人道德理性的觉醒。汉儒将五行之“行”解释为天对五行的“使用”、阴阳四时之“运行”以及人的德行,将元素五行与五常匹配,认为“用”与“运行”中体现出“德行”含义,将伦理道德的依据归为外在的天道,体现了汉代天人之学中从天道出发解释人道的思想。“行”含义的变化反映出五行说由朴素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演变为宇宙论,也反映了战国秦汉道德哲学由战国思孟学派向内(内心)到汉儒天人之学向外(天道)寻求道德起源与依据的转变。宋明理学认为人性之五常与天道之五行同属一个“理”,正是由汉儒道德哲学中五行说发展而来,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4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