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充[1] 董璞玉 Wang Chong;Dong Puyu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118-125,共8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死刑案件审理过程中民意的拟制与导入机制研究”(13CFX060)。
摘 要:刑法学界对人工智能体刑法地位的问题见仁见智,不同的观点之间形成了激烈的交锋,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梳理和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体不能也不应成为刑事责任的主体。一方面,依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人工智能体获得辨认、控制能力和刑罚适应能力缺乏实际操作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成本效益分析,人工智能体具有法律人格带来的弊端要大于创造它带来的收益,不应当赋予人工智能体刑事主体资格。基于此,刑法对于人工智能相关犯罪的规制主体应是可能实施故意或过失犯罪的人工智能体研发者、生产者及使用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8.1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