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娟[1] Zhao Juan
机构地区:[1]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1年第2期118-133,共16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德语世界中国艺术的收藏、展览与研究(1860-1949)”(批准号:19BF090)成果
摘 要:早期欧洲所见宝塔图像来源于中国乃至东方器物上的图案。16世纪来华传教士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宝塔,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当时的标识性景观,在西方"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和制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九层中国宝塔"吸收当时普遍流行的东方元素作为画面背景,运用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派的绘画表现法来建构异域对象,之后它被更具真实性的纽霍夫"南京瓷塔"取代。通过比对分析多个图像版本,可以发现"南京瓷塔"的"图像修正"是"中国风"时期图像的真实性追求和装饰性功能之间调适的结果。在多种媒介间不断转换的"南京宝塔"最终成为最具标识性的中国元素。19世纪中叶,南京瓷塔虽已坍毁,但它仍然是来华西人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中国宝塔"成为现代学术的研究对象,继续推动着中西文化间的相互观看和理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