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与媒介转换  被引量:3

Generation of the Image“Chinese Pagoda”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Various Media in Europ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娟[1] Zhao Juan

机构地区:[1]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1年第2期118-133,共16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德语世界中国艺术的收藏、展览与研究(1860-1949)”(批准号:19BF090)成果

摘  要:早期欧洲所见宝塔图像来源于中国乃至东方器物上的图案。16世纪来华传教士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宝塔,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当时的标识性景观,在西方"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和制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九层中国宝塔"吸收当时普遍流行的东方元素作为画面背景,运用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派的绘画表现法来建构异域对象,之后它被更具真实性的纽霍夫"南京瓷塔"取代。通过比对分析多个图像版本,可以发现"南京瓷塔"的"图像修正"是"中国风"时期图像的真实性追求和装饰性功能之间调适的结果。在多种媒介间不断转换的"南京宝塔"最终成为最具标识性的中国元素。19世纪中叶,南京瓷塔虽已坍毁,但它仍然是来华西人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中国宝塔"成为现代学术的研究对象,继续推动着中西文化间的相互观看和理解。

关 键 词:图像生成 东方元素 图像修正 来华传教士 19世纪中叶 标识性 文化记忆 现代学术 

分 类 号:J205[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