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传教士

作品数:324被引量:427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段怀清卞浩宇刘亚轩张西平孙雁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北京古观象台图志
《航空知识》2025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本刊资料室 
北京有一座闻名世界的古观象台。这座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7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清康熙年间,比利时来华传教士南怀仁主持新造了一天文观测仪器,安放于观象台上。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
关键词:北京古观象台 天文仪器 康熙年间 明正统 南怀仁 来华传教士 北京观象台 天文台 
论来华传教士伊博恩对我国近代食疗发展的贡献
《医学与哲学》2024年第24期59-63,共5页夏榕灿 李哲 梁翠柳 张卫 
202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 A03701);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22-dchrcpyzz-62)。
近代西方营养科学传入我国之后,首先被丁福保等口岸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传播,与丁福保师夷长技的落脚点不同,以传教士身份来华的药理学家伊博恩则通过以西释中的方式普及食物疗养知识。通过对伊博恩的食疗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发现他拥...
关键词:食疗 伊博恩 营养学 《救荒本草》 雷士德医学研究院 
传教士对中医妇产科典籍《达生编》的译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年第11期1380-1385,共6页童若一 刘帅帅 林怡然 陈绅铭 刘冉 高倩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No.GD20XWY20);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No.22YJC740046);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培育项目(No.2023YBPY15)。
《达生编》是我国清代著名中医妇产科学专著,作者化名亟斋居士,初刻版刊印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现行各刊行本、手抄本、增补本、合刻本、校注本等多达174种[1]。该书系统论述了保胎、临产、难产、产后调养等方面的治疗理念和思路,古...
关键词:译介作品 全译本 理念和思路 海外传播 来华传教士 校注本 增补本 翻译策略 
《大明全图》与16世纪欧洲东亚地图绘制
《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168-187,M0007,共21页邬银兰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所藏涉华拉丁文手稿整理与研究”(19VJX043)阶段性成果。
关于明末来华传教士在地图学上的成就,国内外学者已多有关注,但将传教士绘制地图的活动与近代欧洲的全球扩张结合考察者,则相对较少。事实上,传教士绘制地图不仅是在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发生的,而且为欧洲殖民扩张服务。16世纪拉丁文中...
关键词:来华传教士 全球扩张 地图绘制 近代欧洲 考察者 地图学 16世纪 大明 
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的中国民俗关注及其影响
《基督宗教研究》2024年第1期309-322,共14页赵洪娟 
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tsqn202211161)成果
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习俗文化、节庆礼仪和民众行为举止等内容进行了记述评价。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民俗事象的调查、阐述与呈现,展现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认知,冲击了之前其对中国想象的建...
关键词:早期 美国 传教士 民俗 
明末清初传教士释《易》的思想取向及其影响
《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张丽丽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周易》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嬉变研究”(项目编号:23BZX054)的阶性成果。
明末清初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各种新兴的理论学说。就易学研究而言,首次出现了传教士对《周易》的翻译、研究和诠释。早期来华传教士从神学的角度出发,拒绝《周易》的宇宙创生主张,坚持认为太极生天地的理论需要被修正和排除。后...
关键词:海外易学 神学取向 太极 明末清初 来华传教士 
戏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走出去”经验探赜
《上海艺术评论》2024年第1期66-67,共2页周昊 
作为文化符号和媒介纽带的戏曲艺术,具有承载民族身份认同、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该领域的实践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积攒了洋洋的经验。早在1735年,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的法译本元杂剧《赵氏孤儿》便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
关键词:《赵氏孤儿》 民族身份认同 元杂剧 来华传教士 文化之林 文化符号 马若瑟 纯文学 
明清来华传教士同名异人之“叶尊孝”考论
《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11期105-116,共12页谭树林 
同名异人现象在中外历史上均非罕例,中国历史上更是普遍。明清来华传教士亦有,但学界对这一现象迄今尚无专论。本文爬梳中外文献并借鉴已有研究,对清康乾时期汉名同为“叶尊孝”“叶宗贤”的来华传教士进行考释;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纠...
关键词:明清 来华传教士 同名异人 叶尊孝 叶宗贤 
从唯物论到超越论——16至18世纪来华传教士在亚氏形质论的基础上对“太极”认识的变化
《现代哲学》2023年第4期154-160,共7页梅谦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自然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晚明的相遇《寰有诠》研究(1628年)”(22YJA720005)。
耶稣会传教士于16世纪来到中国时,认为中国的不同知识流派都是一元论和唯物论,因此致力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个体化概念,人类灵魂的哲学和神学概念可以基于此得到发展。我们将考察与物质概念有关的四个讨论。首先,利玛窦批评理学只...
关键词:理学 太极 耶稣会士 前苏格拉底学派 
晚清德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简述
《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4期15-20,共6页周世愚 
花之安是晚清时期来华的德国传教士,他将经济实践视为宗教文化传统的映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经济观。他强调,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节用”思想有利于国家富强,而“厚古薄今”“重农抑商”的传统则不利于此。晚清政府在“节用”不足...
关键词:花之安 宗教经济观 自西徂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