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谦立

作品数:32被引量:8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耶稣会士耶稣会儒家经典利玛窦晚明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江海学刊》《肇庆学院学报》《现代哲学》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来自晚明的宇宙观反思:柯因布拉学院《〈论天〉评注》及其汉译《寰有诠》
《江海学刊》2025年第2期40-50,共11页 林逸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自然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晚明的相遇——《寰有诠》研究(1628年)”(项目号:22YJA720005)的阶段性成果。
由亚里士多德主义奠立的西方宇宙论从16世纪开始步入转型与深度重构,进而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留下了清晰的踪迹,开启了中西宇宙观对话的理论可能。耶稣会柯因布拉学院的自然哲学讲义《〈论天〉评注》(1593)凝聚了文艺复兴晚期的宇宙论观念...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主义 自然哲学 耶稣会 《寰有诠》 中西宇宙观 
晚明的佛耶相遇:1643—1644年成都冲突之新见
《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6期149-162,共14页 杨虹帆(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自然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晚明的相遇《寰有诠》研究(1628年)”(22YJA720005)的阶段性成果。
晚明的佛耶相遇留下的重要文献,在过去数十年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对象。本文探究的关于1643—1644年成都一场短期但剧烈的冲突的文件,鲜为人知且从未出版。这份手稿的作者是这场冲突的亲历者、葡萄牙籍耶稣会士安文思。手稿包含6份译成葡...
关键词:四川 佛教 密云圆悟 破山海明 耶稣会士 
从唯物论到超越论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期47-48,共2页梅谦立 
16世纪下半叶,亚里士多德著作开始被系统地译为欧洲各国语言。几乎与此同时,来华耶会士开始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系统地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出现在中文中的时间与其在某些欧洲语言中出现的时间相同,甚至更早。我们要追问,亚氏学说是中国...
关键词:耶稣会士 超越论 唯物论 亚里士多德 16世纪 欧洲各国 哲学 中文 
亚里士多德形质说在晚明的引入与发展:从《天主实义》到《寰宇始末》
《学术研究》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自然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晚明的相遇--《寰有诠》研究(1628年)”(22YJA720005)的阶段性成果。
亚里士多德的形质学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并在中世纪通过经院哲学家而获得了更加系统性的表述。16—17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耶稣会士将其引入中国。利玛窦初步介绍了形式因和质料因,而最终高一志对形质说有比较系统的介...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自然哲学 形质说 利玛窦 
从唯物论到超越论——16至18世纪来华传教士在亚氏形质论的基础上对“太极”认识的变化
《现代哲学》2023年第4期154-160,共7页梅谦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自然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晚明的相遇《寰有诠》研究(1628年)”(22YJA720005)。
耶稣会传教士于16世纪来到中国时,认为中国的不同知识流派都是一元论和唯物论,因此致力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个体化概念,人类灵魂的哲学和神学概念可以基于此得到发展。我们将考察与物质概念有关的四个讨论。首先,利玛窦批评理学只...
关键词:理学 太极 耶稣会士 前苏格拉底学派 
16至18世纪中西文明互鉴的影响及其意义——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宋明儒学为基础被引量:2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121-128,共8页梅谦立 孙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自然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晚明的相遇《寰有诠》研究(1628年)”(22YJA720005)。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6至18世纪,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哲学思想首次与中国士大...
关键词:西学东渐 哲学分支 亚里士多德 儒家 
清初天主教的“补儒绝佛”——以1686年《丙寅会课》“辨持斋”为例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9期42-50,共9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校注整理及耶儒佛道对话研究”(19ZDA242)。
以清初南京天主教学校十六位学生关于佛教持斋的作业为例,分析清初天主教与儒、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作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从天主教而主要是从儒家人文主义视角去批判佛教。这反映出天主教学生受儒家古典教育影响较深,使得他们...
关键词:天主教教育 人文主义 耶稣会 佛教斋戒 
从柏应理《致路易十四的书信》看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被引量:3
《国际汉学》2022年第1期17-22,199,共7页 
“中山大学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支持,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礼首部法文本《论语导读》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1YJCZH15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柏应理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所写的《致路易十四的书信》为研究对象,先阐述它的历史处境,然后分析它的内容,说明柏应理所展示的孔子并不是历史上的孔子,而主要是汉代以来的孔子,并且是路易十四时期专制主义框架内的孔子。无论...
关键词:路易十四 孔子 耶稣会 柏应理 中学西传 
《寰有诠》第一卷及其哲学意义上的创造论被引量:1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122-128,共7页梅谦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42)。
傅汎际与李之藻撰写的《寰有诠》(1628)主要翻译自亚里士多德《论天》的拉丁文评注,然而其第一卷加上了从哲学和圣经方面介绍的基督教创造论。在哲学论述方面,通过考证发现,《寰有诠》吸收了阿奎那在《争议问题集:论天主的德能》中的论...
关键词:《寰有诠》 创造论 阿奎那 五路证明 存在 
耶稣会士在广州翻译出版儒家经典的工作及中国教徒的贡献
《肇庆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7,54,共8页梅谦立 汪聂才 
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0年度课题(2020GZDD03)。
关于1666年至1670年耶稣会士在广州所进行的儒家经典翻译和出版,本文处理两个被忽略的问题。第一,要解释《中国智慧》《中国政治道德学问》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这三部著作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考证中国教徒的参与,特别是江西建昌人...
关键词:耶稣会士 《中国政治道德学问》 出版 广州 万其渊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