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槐[1,2] 吴宁[1] 王艳芬[2,3] 杨刚 鞠佩君[1] 朱单 何奕忻[1] 朱求安[5] 高永恒 刘欣蔚[1] Chen H;Wu N;Wang Y;Yang G;Ju P;Zhu D;He Y;Zhu Q;Gao Y;Liu X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4]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绵阳621010 [5]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年第1期15-26,共12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编号:2019QZKK03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编号:XDA2005010404)资助。
摘 要:泥炭沼泽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因其巨大的碳储量备受关注.关于泥炭沼泽湿地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17世纪末,中国学者对于泥炭沼泽湿地的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对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态势和研究范式也随之改变.文章通过对泥炭沼泽研究的专著和文献进行分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沼泽湿地研究历史沿革与态势进行了初步整理,主要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自然资源学导向时期、地学导向时期及生态学导向时期.此外,文章还梳理了泥炭沼泽的定义及界定标准,概述了雨养与矿养泥炭沼泽的区别与演变,分析了泥炭沼泽土壤分类现状,探讨了泥炭沼泽面积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发现各国对泥炭沼泽的界定标准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差异较大,由矿养泥炭向雨养泥炭演替模式正在突破传统的认知;泥炭地土壤分类趋于细化,泥炭土壤分析方法更加专业;现有泥炭沼泽面积的界定过度依赖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泥炭厚度这两个指标.在泥炭沼泽湿地研究进程中,研究范畴更加宽泛,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对泥炭地的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
关 键 词:泥炭地 湿地 沼泽土壤 分类 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分 类 号:X171.1[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3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