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出 处:《中国妇幼保健》2021年第3期601-604,共4页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摘 要: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临床特点、病因调查与干预对策,以期为指导儿童视力保护、弱视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5 32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明确为弱视的260例患儿从临床特点、病因分析进行归纳,均进行多媒体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量变化。结果学龄期儿童弱视比率为4.89%,其中男性占5.01%,女性占4.76%;3岁占4.43%,4岁占4.89%,5岁占5.28%,6岁占4.77%;城市占5.17%,农村占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弱视类型上以屈光参差性弱视最为常见,占70.00%,和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弱视程度上以轻度最为常见,占50.38%,和其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屈光不正家族史、早产儿是学龄前儿童弱视的主要病因,也是危险因素(P<0.05),而和缺氧史、婴儿期眼遮盖史、偏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孕期服药相关性不高(P>0.05)。弱视轻度、中度、重度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调节滞后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轻度组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上升高幅度高于中度、重度(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类型以屈光参差性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做好弱视预防和早期治疗工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