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被引量:1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李宝生[2] 王军 傅小龙 韩春 惠周光[5] 郎锦义 李光[7] 卢冰 王俊杰[9] 王绿化[10] 王平 王小虎[12] 吴永忠 张福泉[14] 章真[15] 朱广迎[16] 

机构地区:[1]不详 [2]山东省肿瘤医院 [3]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5]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6]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7]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肿瘤医院 [9]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1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12]兰州重离子医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4]北京协和医院 [15]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6]中日友好医院

出  处:《国际肿瘤学杂志》2021年第1期11-17,共7页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ncology

摘  要: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模式[1,2],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3,4,5]。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推荐在化疗药物治疗结束24~72 h,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培非格司亭)可以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缩短持续时间[6,7],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内容,并未解决放疗医师临床实践困惑。

关 键 词:同步放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临床共识 

分 类 号:R730.5[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