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梁万国[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出 处:《人工晶体学报》2021年第3期587-588,共2页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
摘 要:196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loembergen等提出了准相位匹配(quasi phase matching,QPM)理论,通过对光学晶体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的周期性调制来补偿光频率变换过程中因色散引起的基波和谐波之间的相位失配,从而获得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有效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大学闵乃本等用晶体生长条纹技术生长出具有周期畴的铌酸锂晶体(后被称为光学超晶格),完成了首次准相位匹配的实验验证。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又提出了多重准相位匹配理论,将准周期(人工准晶)引入光学超晶格。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SONY公司、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等发展出图案极化技术,在铌酸锂(LN)、钽酸锂(LT)等不同铁电晶体中实现了铁电畴的周期极化反转,成功实现了倍频输出。后来南京大学研究组还将光学超晶格的研究从一维拓展到二维、三维,从经典光拓展到非经典光,极大地推动了光学超晶格晶体的应用研究。
关 键 词:日本大阪大学 激光频率 准相位匹配 美国斯坦福大学 光学超晶格 钽酸锂 日本东北大学 非线性光学效应
分 类 号:TN40[电子电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O734[理学—晶体学] TB34[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