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莹 孙会军[1] LI Ying;SUN Hui-jun
出 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66-73,共8页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小说英译中的文学性再现与中国文学形象重塑研究”(1717BYY202);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三届“导师学术引领”项目“文体学与叙事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小说英译研究”。
摘 要:"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长恨歌》英译本自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便得到英语世界评论家、学者和读者一众好评,其文学价值也被普遍认可。本文从译作接受效果角度分析作品的本土性和世界性,着重以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为切入点,将语音偏离和语义偏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长恨歌》文学性的再现情况,并且从布迪厄的资本视角出发,探讨译本获得接纳的社会学因素。研究发现:1)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因为作品既反映了上海的本土经验,又挖掘和探索了普遍人性,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为激发英语读者的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2)《长恨歌》英译本获得成功,译者功不可没,毕竟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原作再优秀,翻译不好也是枉然。总的来说,《长恨歌》英译本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文学性、本土性和世界性,读起来既亲切又新奇,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能够激发英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白睿文和陈毓贤作为译介主体,其深厚的文化资本与"自己人效应"更容易使译文得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与信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