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儒学“心性论”转向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智圆、晁迥《中庸》新释的意义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长春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350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4期30-37,共8页Study & Explor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比较与汇通研究”(16ZDA097)。

摘  要:宋学作为儒学融合佛教实现再生性创新的产物,是当前中国民族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蓝本。通过对宋学起源的考察,不仅能深化对宋学内涵与发展过程的认识与理解,更能够为当前中华文化汲取输入外来文化提供经验参考。然而,目前学界关于宋学起源问题的研究,忽略了佛教一方于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智圆、晁迥二人之为“宋学先觉者”的身份,尚未在学界获得如韩、李以及“宋初三先生”一般的广泛认同。但事实上,两人的《中庸》诠释学成果构成了儒学“心性论”转向的一个重要环节。智圆、晁迥分别从本体、工夫两个层面丰富、发展儒家原始范畴内涵的尝试,不仅促进了宋初《中庸》升格运动的发展,更为“北宋四子”建立儒家心性论系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 键 词:《中庸》 中国传统哲学 宋学 “工夫” “心性论” 

分 类 号:B2[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