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北京100091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1年第5期883-886,共4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肝阳虚证理论源流久远,然至明清以后,众多医家对肝阴虚、肝血虚较为重视,而使肝气虚、肝阳虚的证候常被忽视,所用方药亦论述不足。本文结合肝的生理功能,总结肝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易于疲惫、肝经失于温煦以及易现寒热错杂之症等。《黄帝内经》“治肝三法”是历代肝病治法核心,同样适用于肝阳虚的治疗。本文阐述了以“辛、酸、甘”之气味配伍理论在肝阳虚证组方、治疗中的特点及应用。以柏子仁汤、来复汤、乌梅丸等三张代表性方剂为例,通过“辛、酸、甘”之组方原则分析其药物组成,既加深了对方剂功效的理解,也展现出肝阳虚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有益于指导临床辨证,提高治疗效果。
关 键 词:肝阳虚 治肝三法 辛味药 酸味药 甘味药 气味配伍
分 类 号:R256.4[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5.7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