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黑逗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1年第5期80-81,共2页
摘 要:“夺笋呐”是新兴的网络热词,可以理解为带上严重东北口音的“多损呐”。“损”字原本用来形容刻薄、恶毒,但在“夺笋呐”一词中转化为“笋”字以后,却为网友带来了无数造梗素材。中国人食用竹笋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经·大雅·韩奕》中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句子。诗中讲到显父为韩侯饯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竹笋,有鲜嫩的蒲菜。《周礼·天官·醢人》规定,“加豆之实,笋菹鱼醢”,豆这种器物里盛放的东西,应该是腌竹笋,以及鱼肉做成的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