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姚恒璐[1] Yao Heng-lu
机构地区:[1]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出 处:《中国音乐》2021年第3期129-138,共10页Chinese Music
摘 要:我们今天所采用的民族调式大多是由五声或七声音阶构成的,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运用这些民族调式,其共性的调式构成方式会使得音响趋于雷同。除了五声和七声,我们还可以挖掘出六声、八声和九声音阶的调式构成,其中带有不同调式偏音的音响色彩。民族调式的精华不在于其五声骨干音,而在于偏音的合理采用,这才是加强调式色彩、调式表现魅力的源头。很多七声音阶以上的音阶理论都存在于纯理论的故纸堆里,而没有变成现实生活中音乐创作的素材,以至于很多中国作曲家还在费神创建各种形态的“人工音阶”,作为补偿现存音阶的不足。本文站在作曲家的角度,是为了谈论这些调式的“实践价值”,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传统调式理论的思辨。论述的重点在于如何挖掘传统调式用以开拓未来的音乐创作。如果我们的作曲家能够站在本民族多样性调式的高度来把握民族音乐语言的构成,则会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大幅提升音乐的表演魅力,而大部分中国作曲家的自觉行动,将会极大地提升中国音乐语言的陈述魅力,特别是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大小调式的音乐语言风格,唯此才能谈到“自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4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