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平 Chen Ping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1年第5期5-20,共16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当代艺术史学中以作品-观者为中心的解释取向,可称为"观者转向",其源头可追溯到李格尔的《荷兰团体肖像画》。20世纪70年代以降,传统理论遭遇新艺术史挑战,学界以李格尔为起点,就观者问题进行多维探索:在荷兰艺术研究上,阿尔珀斯认为基于"绘制地图冲动"的荷兰绘画排除了观者,宾斯托克则提出不同看法,并就伦勃朗名作的观者问题提出了新解释。在涉及现代主义绘画兴起与接受的研究中,弗雷德以作品-观者关系为主线展开历史阐释,肯普则提出了基于接受美学的视觉"空白"说。最后,斯坦伯格在对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件里程碑作品的再解释中,将理解的要点锁定于观者的身心体验。从这些研究个案可以见出,除了符号学影响之外,现代作品日益主观化的倾向推动当代艺术史写作范式与语言的转变,而李格尔这位学科创建者仍是当代学者理论探索的参照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