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银波[1] Yang Yinbo
出 处:《文化遗产》2021年第3期127-134,共8页Cultural Heritag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6ZD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核心区外’刀郎木卡姆形态变异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TS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刀郎木卡姆流传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叶尔羌河畔,是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套曲,在无文本记录的传统刀郎社会中,局内人的身体是储存、内化、再现、重构其表演的主体。在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场域”中个体的身体被历史地建构,从而生成习惯性的“身体技术”,这种习惯性的“身体技术”在音乐表演文本的生成和重构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刀郎木卡姆表演个体的“身体技术”是在木卡姆团队、麦西来甫场景、刀郎文化系统三层语境的包围中生成的。变动不居、动态开放的多层语境必然建构着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性的身体记忆,模塑着能够适时而动的身体行为。由此,当表演现场身体符号转码成音响符号时必然伴随着信息的变形,使得每一次的表演再现都带有文本的“续写”和“重构”特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1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