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汉超[1,2] 郭兰兰 Zhang Hanchao;Guo Lanlan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 处:《中国音乐教育》2021年第6期48-54,共7页China Music Education
基 金: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影视声音融入音乐普及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WQNCX246);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ALA190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所谓音乐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早年被一些学者界定为一种风格[如德国美学家赫尔曼.达奴赛(Hermann Danuser)]或一个时期[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阿尔布莱特(Daniel Alhright)],但更广泛地被认为是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或态度。^(①)通过美国音乐理论家乔纳森·克拉默(Jonathan D.Kramer)归纳的后现代音乐的特征^(②),以及音乐人类学家杨沐总结的研究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范式^(③),音乐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大致体现在诸如音乐价值及风格的多元化、对权威的反叛与挑战、突破音响的使用边界、关注社会与文化环境、与电子科技的结合、重构与听众的交互方式等方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