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袁一丹[1]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5期1-25,共25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围绕汉字问题的种种争论,一般置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下。事实上长期关注汉字问题的,不只是文学革命、国语运动的倡导者或语言文字学家,还有一批心理学出身的留美学者,他们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汉字问题的实验者。因处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心理学家与汉字问题的密切关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仅在学科史的脉络中被提及。心理学家将汉字问题带入实验室中,不仅扩大了汉字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还或明或暗地质疑汉字革命的基本前提,试图把汉字存废之争拉回起点,重新理解汉字的特殊性。就汉字问题而言,既要关注心理学家的技术,更需探究心理学家的心理。心理实验室中的汉字问题,不是作为学科史的子话题,而是作为一个被遮蔽的思想史命题提出的。需要追问为何心理学家对汉字问题的深入研究未能进入公众视野,进而改变汉字改革的进程。科学与主义的缝隙,及与惯习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其思想史意义的一条线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