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衰亡的多指标环境证据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贺可洋 吕厚远[1,2,3,4] 孙国平 姬翔[5] 王永磊 闫凯凯 左昕昕 张健平 刘斌[5] 王宁远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101 [4]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310014 [6]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州350007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年第7期1107-1122,共16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30322,4190218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编号:XDB2600000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0M670444)资助。

摘  要:良渚文化(5300~4300cal a BP)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巅峰,其社会发展水平已进入古国文明时期.然而,对于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仍然存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将其归因于社会矛盾或外族入侵,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寒冷、洪水或台风等极端环境恶化事件造成了文明的间断.解决这些争议的重要线索之一,就在于广泛叠压在良渚遗址文化层上的黄色粉砂土沉积,有关其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是深入理解良渚文化衰亡原因的关键.本研究选择了良渚古城遗址内包含良渚文化层和黄色粉砂土沉积的两处典型剖面,通过碳十四、光释光测年和孢粉、植硅体及硅藻等微体化石分析,结合不同沉积物地球化学证据,重建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演变过程,并讨论其与良渚文化衰亡的联系.研究显示,区域生态环境在4800~4400cal a BP期间为典型的淡水湿地,促进了稻作农业的发展和良渚古城大规模工程建设.黄色粉砂土沉积的测年和微体化石证据显示,良渚古城遗址在废弃后的4300~3400cal a BP期间受到海水的显著影响.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的证据进一步揭示,黄色粉砂土的物源可能是来自钱塘江、东海、长江和黄河的沉积混合物,经由黄海沿岸流和海水入侵搬运到良渚古城遗址.综合长江三角洲地区考古遗址和数值模拟结果,推测约4400cal a BP相对海平面短期快速上升造成环太湖地区海水入侵,形成大范围黄色粉砂土沉积,破坏了稻作农业生产,最终导致了良渚文化的衰亡.

关 键 词:良渚文化衰亡 长江三角洲 黄色粉砂土 微体化石 地球化学 

分 类 号:K878[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