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达玮 Zhang Dawei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宗教研究所
出 处:《哲学动态》2021年第7期115-125,共11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巴渝寺观研究”(16BZJ03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无为"是道家伦理学的关键概念之一。由于"无为"概念包含悖论,反驳者认为"无为"不能为道家的道德理论和"正确行动"概念提供支撑。与此相反,存在两种辩护观点:其一,"无为"没有包含悖论,只是一个关于道德修养的谜题,只要人们找到谜题的答案,就能实现无为。这一辩护不完全成功;其二,应该接受并正视无为的悖论。这两种辩护方案既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更好地应对无为的悖论问题,应该将"无为"概念置于具体的情境或语境之中。"无为"要求行动者具有相应的心理动机,但这一动机并不会对行动者的意图和目的产生持续的干扰。在元伦理学层面,"无为"对应于道家的道德反实在论和温和的道德废除主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