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邢光大
机构地区:[1]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
出 处:《客家研究辑刊》2021年第1期41-49,共9页The Periodical of Hakka Research
摘 要:自1930年代罗香林以来,围绕“正统汉民族论”所开展的,从族源、历史、文化表象等多方面所塑造的“客家民系论”,偏向于讨论“客家性”的本质的学术范式被逐渐建立。但是另一方面。伴随着客家研究的逐渐深化,客家文化逐渐脱离过去的刻板印象,不再是一块平板,而逐渐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复合型客体。面对诸种多样的客家文化,许多学者选择以“族群论”这一自我认同作为客家学主体确立的标准。但我们同时也意识到,虽共有“客家”这一名词,在全球化语境下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不同客家族群,皆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单纯以“客家”之名而忽视其客家内涵之不同。而在这一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以客家相关的诸种文化事项为研究主体的客家学,需要重新去捕捉并回答“客家是什么”“客家与非客的界限在哪儿”“现代语境下的客家性(如果存在的话)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本论文的目的是,基于上述的背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寻找符合现代语境下的客家学研究范式,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经验,提出“做客家”这一研究方法,重新去对客家进行描写。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6.13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