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外科,南宁530001
出 处:《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年第9期727-728,731,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
基 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4178);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1KY0080)。
摘 要: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约为6.0%,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1]。我国上海地区的大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7%,年龄峰值在55~64岁[2]。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均会导致颅内动脉内壁受损,血管壁平滑肌肉细胞对缺血、缺氧耐受力差,易形成动脉瘤,这是动脉瘤增大、破裂原因之一[3,4]。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无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破裂后即刻因机械刺激可有短暂CVS,多能自然缓解,但出血后2~3 d迟发性CVS与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分解产物有关[5]。本文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迟发性CVS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颅内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发病机制
分 类 号:R743.9[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