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平源[1]
出 处:《关东学刊》2021年第2期26-35,共10页
摘 要:个体在虚无、孤独、荒谬、断裂、苦痛、有限、罪性之中,面对生命的属己存在,“在横逆面前承担自己的罪责以便挺身为一自由人”。张志扬的哲学言述昭示着个体要在言说中寻回自身的本位。因为这样的问题意识,面对人在文化中的处境,张志扬追问“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展开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清理。本文通过对张志扬哲学著述的评注,从四个方面展示张志扬对儒家“天人合一”结构拆解的论证。论证一指出了人的有限性,有限的人上升为无限从而“天人合一”是一种僭越;论证二指出这种僭越的结果就是“理想罪”,因为有限的人达不到普遍真理,所以“伪”“讳”就是“天人合一”结构的伴随物;论证三辨析了儒家语式建立在自明性的类比上,是独断的权力话语造就了人的经验定式;论述四借助意识现象学还原,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层面,清理了君臣父子与三纲五常的类比推论式的建构逻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