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悦
机构地区:[1]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西部学刊》2021年第17期41-43,共3页Journal of Western
摘 要: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在吸收福柯的主体自我建构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同时,也借鉴了伊德的后现象学技术这些分析路径。在反思传统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同时,开启了技术人工物的“非人本主义技术伦理学”的思考。维贝克“非人本主义技术伦理学”将技术人工物这一曾经的伦理学的客体纳入伦理学主体的位置,既反思了传统的人本主义伦理学,也挑战了传统技术伦理转向后的外在主义困境,通过技术设计将伦理、道德的规训范围囊括到“物”上,让技术人工物代替人成为新的道德主体,将技术设计成一种能够实现伦理、道德目标的手段,由人和技术人工物来共同承担,责任划分也需要在人与技术人工物之间进行,从而对人的行为造成道德意义上的规范、调节与引导。维贝克“非人本主义技术伦理学”在理论、实践、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其合法性还需要通过更多不同角度的论证来进行反思与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