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彪 Ma Biao
机构地区:[1]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世界哲学》2021年第5期48-58,共11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康德批判哲学的宗教之维研究”(项目编号:20FZXB028);江苏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论康德的道德宗教”(项目编号:2020SJA06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康德原本是否有一个"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计划?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基于康德与同时代朋友之间的通信可以发现,对此问题他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毋宁说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就康德思想和写作的转变而言,1785—1787年这一段时间至关重要。在此期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对"自由"等关键概念不一致的处理所引发的外在争议,以及自由与道德法则之循环论证而陷入的内在困境,促使他不断调整自1783年以来"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规划。1787年,随着康德对作为"理性的事实"之道德法则的合理"阐明",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何以可能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计划,至此失去了再提的必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