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哲[1,2]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 [2]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出 处:《哲学门》2010年第1期27-45,共19页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
基 金:美国JohnTempletonFoundations“Science,PhilosophyandBelief”Pro-gram;2008年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20040)的资助。
摘 要:康德批评费希特的基础自我意识概念是“内容空洞的”。当代著名康德学者KarlAmeriks把康德对费希特的基础批评解释为是批评“通往唯心论的短程论证”。具体而言,Ameriks认为康德批评的要点在于,费希特基础自我意识中理性对于自身自由之确定认识或信念是无法被保证的。由此,他用康德式的“通往唯心论的长程论证”与费希特的理论模型相对立。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试图指出Ameriks混同了康德与费希特自律(自由)概念的形而上学性质。我们将试图证明,如果说康德的自律(自由)概念仍然是在传统形而上学或属于纯粹实践理性这个实体的,那么费希特的自律(自由)概念则从一开始就是非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或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任何基底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1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