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子实 Zhou Zishi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99-105,共7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时代下违法犯罪记录制度一体化建构研究”(20CFX035)。
摘 要:关于强人工智能能否成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主体,学界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对立观点。肯定说在自由意志、刑罚根据等哲学层面面临巨大阻碍,同时观点本身存在诸多的矛盾与缺陷,立场过于激进。否定说虽然依托于传统的哲学大厦而占据优势,但是在面对强人工智能时代产生的教义学疑难时却力有不逮,这突出体现在对正当化事由、共同犯罪等特殊案件的定性与评价中。克服双方缺陷的解决路径是折衷说,它以否定说为基本立场,功利性地接受肯定说的部分主张。具体方案是,以对"人"的形式化解释作为基础,运用刑法教义学中的阶层论,认定强人工智能为特殊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即在不法中肯定其行为主体地位,但在罪责中否定其责任主体地位。这种"准主体"拟制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否认责任主体地位,可以逾越在刑法哲学上须证成"自由意志"的阻碍,将"删除数据、修改程序、永久销毁"理解为保安处分而非刑罚,体现出强人工智能与自然人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承认行为主体地位,可以在教义学层面经受住正当防卫与共同犯罪等特殊问题的检验,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保护自然人的权利、更准确地评价自然人的犯罪行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