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春凌[1] Peng Chunling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出 处:《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116-130,共15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摘 要:斯宾塞以拉马克主义用进废退的原理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用进废退理念中,适应环境乃是生物进化的关键环节。它蕴含着人类有能力进行某种自我改善的意味,契合了清末黄白种群竞争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变革思潮。清末所接受的种群进化、竞争论述主要来自斯宾塞,而非达尔文。严复翻译斯宾塞《生物学原理》的片段,创制"体合"一词来描述用进废退的关键环节,以区别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物竞"和"天择",表明了他对斯氏学说的领悟。章太炎用传统语汇"顺天时、就地利"来对译《斯宾塞尔文集》所描述的物种完全适应新环境,提示出在变法时代鼓动人主动性的理论所具有的亲和力。从章太炎旅日经历和《訄书》初刻本的编纂状况,能看到生存竞争、自然淘汰、优胜劣败等关于种群进化、竞争的日译新词开始发挥效力。这些译词虽然大都源自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但斯宾塞用进废退理念因更吻合华夏民族的心声,而在清末的舆论场中一定程度上规制着这些通俗化语汇的方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