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作者”概念反思:“隐含作者”还是“融合作者”?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 of“Implied Author”:“Implied Author”or“Fusion Author”?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申洁玲[1] Shen Jieling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出  处:《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162-171,共10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叙述行为和‘不可靠’叙事理论研究”(项目号14BZW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隐含作者"概念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不可靠"叙事理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反思修辞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含混和认知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矛盾,分析"隐含作者"概念伦理价值的困境,说明"隐含作者"概念已经完成使命,难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融合作者"是读者、文本和作者"融合"的产物,居于叙事交流的末端而非信息发出的位置。确立作为读者叙事交流成果的"融合作者"概念有利于将读者研究和叙事交流研究推向深入。

关 键 词:融合作者 隐含作者 叙事交流 

分 类 号:I0[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