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莫伟民[1] Mo Weimin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14-23,共10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政治理性批判:马克思与当代法国哲学”(项目号:10JJD7100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梅洛-庞蒂哲学以"含混性"著称,如果说《知觉现象学》致力于模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界限而弥合被撕裂的存在,那么,《人道主义与恐怖》旨在超越所谓的苏联极权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的纷争而缝合被撕裂的历史。对两个极端理论作模糊化处理就是要站在第三方立场来超越相互对立的片面观点。科斯勒的小说《正午的黑暗》以莫斯科审判为背景,揭露了斯大林政权对党内反对派乃至广大苏联人民实施暴力迫害而撕裂存在、撕裂历史的严重问题。针对东西方阵营对《正午的黑暗》所作的不同程度的误读,梅洛-庞蒂以"人道主义与恐怖"为论题,既批评西方自由主义者们在自由民主问题上玩"双标"而无视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实施的暴力,又批评共产主义者们盲目支持斯大林政权的镇压或对这种暴力保持默许的沉默;既"理解"共产主义而不成为共产主义者,又"支持"人道主义而不成为人道主义者;既在两条战线作战,又不把对手视为死敌。由此观之,梅洛-庞蒂的《人道主义与恐怖》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主要是为所谓的苏联极权主义进行辩护。总之,在人类共同体历史上,尽管存在时不时被撕裂,历史时不时被撕裂,但哲学与政治始终拒绝被撕裂。无可否认,只要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在当今仍未被解决,马克思就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0.18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