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期郭沫若的社会转向研究  被引量:4

On Guo Moruo's Social Turn in the Mid-1920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奎[1] Liu Kui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1年第12期65-78,共14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文人的家国情感结构研究”(批准号:20FZ-WB0053)成果。

摘  要:郭沫若在从文学走向革命的过程中,有一个社会转向的阶段。这具体表现为:扬弃纯文学理想,转向教育等领域;参加“五卅”等社会运动;了解并译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参与社会经济问题论争;参加社会调查,深入江南乡镇,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结构。郭沫若的转向由多种因素促成,个人方面是早期创造社的解体及文学志业的危机,时代因素是新文学自身的困境与后“五四”时期新青年的社会出路问题,他的社会化是一代人的历史缩影。社会转向不仅使郭沫若的志业从文学转向教育并最终转向政治,还使他挣脱文人趣味的旧式文学生产机制,将文学嵌入变动的社会结构,激活文学的社会性,这让他的文学风格从抒情转向反讽。对社会性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是他后来选择革命道路的依据。

关 键 词:文学生产机制 文人趣味 文学风格 文学走向 政治经济学方法 文学转向 出路问题 政治经济学分析 

分 类 号: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