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奎[1] Liu Kui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1年第12期65-78,共14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文人的家国情感结构研究”(批准号:20FZ-WB0053)成果。
摘 要:郭沫若在从文学走向革命的过程中,有一个社会转向的阶段。这具体表现为:扬弃纯文学理想,转向教育等领域;参加“五卅”等社会运动;了解并译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参与社会经济问题论争;参加社会调查,深入江南乡镇,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结构。郭沫若的转向由多种因素促成,个人方面是早期创造社的解体及文学志业的危机,时代因素是新文学自身的困境与后“五四”时期新青年的社会出路问题,他的社会化是一代人的历史缩影。社会转向不仅使郭沫若的志业从文学转向教育并最终转向政治,还使他挣脱文人趣味的旧式文学生产机制,将文学嵌入变动的社会结构,激活文学的社会性,这让他的文学风格从抒情转向反讽。对社会性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是他后来选择革命道路的依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6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