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转向

作品数:65被引量:6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叶舒宪刘奎李珺杨青芝王尧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去北川》:学者的文学转向
《当代文坛》2025年第1期202-207,共6页沈秀英 
刘大先《去北川》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原则,以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处理现实经验,在客观真实的书写中重建历史的总体性;其中的学术思维破除了传统纪实文学千篇一律的泛泛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作者反思、调整乃至重塑学界惯...
关键词:刘大先 《去北川》 文学转向 
1930年代台湾文学转向中的高尔基
《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6期129-140,共12页郭蒙蒙 董晓 
1930年代,以高尔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各地受到关注,在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当时,台湾文学发展的重心从1920年代对语言形式的探讨转向对创作实践的思考,通过中国内地、日据台湾地区和日本左翼人士的交流互动,处于转向中...
关键词:台湾文学 高尔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两岸文学交流 
从《档案中的虚构》看新文化史研究的文学转向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第11期46-48,共3页楚卫华 
新文化史研究是当下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征是人类学转向和文学转向。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档案中的虚构》一书是新文化史研究文学转向的典范,戴维斯从历史文本的虚构出发,通过对虚构或结构的分析和解读,让...
关键词:新文化史 文学转向 档案中的虚构 
对百年文学思想史路径的思考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4期140-141,共2页王尧 
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置于思想史视野中加以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的一种路径。一些学者由文学转向思想史研究,一些文学研究者即便不是专治思想史,思想史作为一种方法也对他们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样,思想史研究者也以文学为分...
关键词:文学研究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转向 学科建制 思想史研究 百年文学 思想史视野 分析对象 
20世纪汉学传播媒介的文学转向及其影响——以阿瑟·韦利汉学译述的刊发与出版为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109-119,共11页冀爱莲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年谱长编”(23BWW018)。
作为传播媒介,刊物与出版机构对汉学的发展至关重要。19世纪后半期,英国汉学家在选择传播媒介时注重其学术导向,体现出学院派汉学的典型特征。而活跃在20世纪前期的阿瑟·韦利则更关注传播媒介的文学性倾向,其重要译述几乎都是由以出版...
关键词:英国汉学 学术性期刊 乔治·艾伦与昂文出版社 文学性翻译 
张资平“革命文学”观新论——以译介《无产阶级文艺论》为中心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2期116-130,共15页曾小兰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国内档案馆藏郭沫若文献整理与研究(1917-1949)”(GY2023A05)阶段性成果
引言张资平(1893-1959)作为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20-30年代期间,他以恋爱和革命为主题创作多篇小说,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反响。然而,学界对张资平的小说存在着颇多的争议。大多数学...
关键词:张资平 无产阶级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文学理念 文学转向 通俗小说 创造社 
思想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5期53-54,共2页王尧 
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置于思想史视野中加以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种路径。一些学者由文学转向思想史研究,一些文学研究者即便不是专治思想史,思想史作为一种方法也对他们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样,思想史研究者也以文学为...
关键词:文学研究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转向 思想史视野 思想史研究 分析对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非劝:茅盾自然主义文学转向再辨析——兼及其文学史意义
《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赵京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文学学术史研究”(项目编号:20AZW015)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茅盾1921年8月携《小说月报》向自然主义转向这一事件,学界根据现有的茅盾书信和胡适日记等史料,认为胡适的“劝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结论失之武断,对这一事件的完整事实及其整体性文学史意义有所遮蔽。茅盾早期文学思想复杂...
关键词:茅盾 自然主义 文学转向 胡适 
从“构成论”到“生成论”:文学转向“社会性”的范式价值
《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122-132,共11页赵静蓉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共同体建设研究”(JNXT2023003)的阶段性成果。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引发了国内学界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对“文学性”的普遍信任以及据此确立文学的合法存在是隐藏在这场争论背后的主要原因。但“文学性”是一个含混的经验性概念,“文学性”与文学之间的互证并不能证明文学...
关键词:文学性 社会性 形式 生成论 
“雅”文化与1630年代法国的文学转向:重访《熙德》论战
《外国文学评论》2023年第4期177-194,共18页陈杰 
与文艺复兴以来博学传统中的“学究气”对立的“雅”文化主导了1630年代法国的文学转向。“雅士”作为新兴文学受众的强势崛起动摇了文学书写的人文主义根基,挑战了传统学者在文学批评中的权威。以夏普兰为代表的新学者不甘于固守“文...
关键词:“雅”文化 《熙德》论战 高乃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