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栋[1] Li Dong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出 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83-90,共8页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世纪前中西法律形象相互认知史料整理与研究”(19FFXB003)。
摘 要: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对中国法的看法和定位存在"赞华派"和"贬华派"两种声音。1810年乔治·托马斯·斯当东对于《大清律例》的翻译使西方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从实证法的角度认识到中华帝国的法律。西方通过对于《大清律例》英译本的述评,不仅逐渐消弭了西方自马可·波罗以降,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对于中国法形象的争议,而且通过对于中国法形象专制性、落后性、封闭性的描述,确认了西方所主导的现代性法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西方法学中心主义"开始形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0.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