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曾海龙 Zeng Hailong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44
出 处:《现代哲学》2021年第6期155-160,共6页Modern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儒学的现代性建构研究”(20FZXB068)。
摘 要:列文森的“断裂说”与余英时的“游魂说”,虽对儒学命运的判定有所不同,但皆以政教制度为儒学的依托,并以传统政教制度的解体为儒学“走入历史”的标志。这显然不符合当下儒学发展的实际状况。但“断裂说”与“游魂说”,为我们区分作为思想观念的儒学与作为政教制度之基础的儒学,提供了一套判别标准。儒学的产生并不以政教制度为必要前提,某种政教制度的瓦解也不代表儒学的消亡。作为政教制度之基础的儒学在辛亥革命前后已经解体,作为生活经验与价值观念的儒学则一直存续。观念儒学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既不拘泥于儒家的心性论述,也不依附于特定的政教体制与社会结构。其作为现代中国的构成要素,不仅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也必然会对现代中国政制建构产生影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