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相占[1] 张伊萱 Cheng Xiangzhan;Zhang Yixuan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出 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1期169-180,共12页Fujian Tribun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自然美学通史”(19ZDA044)。
摘 要:内在感官学说在西方源远流长,在18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以哈奇森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内在感官包括审美感官与道德感官,二者都是非功利的,前者的审美范式指向自然,后者以仁爱为基础,指向整个系统的最大利益而不是指向自爱,道德感官控制包括审美感官在内的人类知觉能力。利奥波德从进化论与生态学的角度将大地理解为生命共同体,倡导借助生态科学来培养生态感知和生态良知,二者的结合就是与内在感官非常接近的精神之眼。在精神之眼中,自然不再是供人休闲的风景,而是生命共同体或生态系统;与此相应,在自然中欣赏到的事物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精神之眼使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去欣赏自然进程及其进化的戏剧,有别于现代自然审美的生态审美由此得以形成。内在感官学说促使我们将感受、反思和判断等因素融为一体,进而去探讨生态审美的特性与奥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