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70
出 处:《中国医刊》2022年第1期88-91,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基 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计划(2017ZX10203202-003);北京市医管局临床技术创新项目(XMLX201606)。
摘 要:目的探讨隐源性肝硬化的临床病例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0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为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的42例,根据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2例)、可疑代谢综合征组(9例)、无代谢综合征组(13例),并选择同期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临床检测指标。结果42例诊断为隐源性肝硬化的患者,22例应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7例考虑为可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42例隐源性肝硬化患者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代谢综合征组及可疑代谢综合征组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总胆红素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hild-Pugh C级对照组25例(32.05%),显著高于代谢综合征组的2例(9.09%)和可疑代谢综合征组的1例(14.29%),差异有显著性(P<0.05),Child-Pugh A级和B级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肝脏形态显著异常56例(71.79%),显著高于代谢综合征组的7例(31.82%)和可疑代谢综合征组的3例(42.86%),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脏大小变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肝硬化原因未明时,应重视排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代谢相关因素。
关 键 词:隐源性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代谢综合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18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