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李涛[1] 田和平[1] 郁龚杰 王健超 沈建国[1] 周海航[1]
机构地区:[1]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嘉兴314000
出 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第2期249-252,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基 金:嘉兴市科技局项目(2017BY18011)。
摘 要: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age, 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具有相当高的致残致死性[1]。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临床主要以颅脑CT平扫评估出血情况, 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形态与载瘤动脉的关系[2], 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但治疗仅降低了患者再出血的可能, 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脑损伤仍是SAH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用于检测大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3], 反映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本研究通过CTP检查来评估aSAH后颅内灌注的变化, 结合血管生物标志物检测评估脑血管微循环及内皮功能, 旨在探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为临床诊疗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证据。
关 键 词:颅内动脉瘤 CT灌注成像 脑损伤 载瘤动脉 急危重症 再出血 CT血管成像 神经外科
分 类 号:R743.35[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