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龙兴蓝[1] 韦春霞[1] 黄肖群[1] 刘伟蓬[1]
机构地区:[1]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443000
出 处:《卒中与神经疾病》2022年第1期71-74,共4页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基 金:湖北省宜昌市医疗卫生科研项目(A20-2-019);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基金项目(WJ2019H502)。
摘 要:目的了解正中神经纯感觉刺激与混合神经刺激的上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LSEP)(N20,N13,N9)波幅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3例健康受试者,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身高(165.7±9.9)cm,平均年龄(23.7±5.9)岁,腕部到C7平均距离(66.2±4.5)cm;每位受试者均接受正中神经纯感觉刺激(指3)和混合神经纤维刺激(腕部),平均刺激强度14.5 mA;记录电极分别置入两侧Erb点,第7颈椎棘突,皮层记录电极按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放置,均采用方波电脉冲宽200 us,刺激频率3.1 Hz,重复200次。结果(1)指3刺激,左右侧N20平均峰潜伏期分别是(20.2±1.2)、(20.3±1.2)ms,左右侧平均波幅分别是(0.6±0.1)、(0.5±0.3)uv;腕部刺激,左右侧N20平均峰潜伏期分别是(18.1±1.0)、(18.2±1.0)ms,左右侧平均波幅分别是(1.9±1.2)、(1.6±0.8)uv,左右侧指3刺激N20波幅与左右侧腕部刺激比较,波幅降低(t_(左侧)=6.3,P<0.01;t_(右侧)=7.7,P<0.01);(2)指3刺激,左右侧N13平均峰潜伏期分别是(14.7±1.5)、(14.4±1.4)ms,左右侧平均波幅分别是(0.7±0.5)、(0.7±0.3)uv。腕部刺激时左右侧N13平均峰潜伏期分别是(12.3±1.2)、(12.3±1.3)ms,平均波幅分别是(2.2±0.9)、(2.1±0.9)uv;左右侧指3刺激N13波幅与左右侧腕部刺激比较,波幅降低(t_(左侧)=9.0,P<0.01;t_(右侧)=7.0,P<0.01);(3)指3刺激,左右侧N9平均峰潜伏期分别是(11.2±0.8)、(11.3±0.9)ms,平均波幅分别是(1.1±0.8)、(1.0±0.6)uv;腕部刺激,左右侧N9平均峰潜伏期分别是(9.3±0.9)、(9.3±0.7)ms,左右侧平均波幅分别是(4.7±2.6)、(4.8±2.1)uv,左右侧指3刺激与左右侧腕部刺激N9波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_(左侧)=7.3,P<0.01;t_(右侧)=8.5,P<0.01)。结论正中神经指3纯感觉刺激上肢SLSEP(N9,N13,N20)波幅明显低于其腕部刺激,提示正中神经腕部刺激N9、N13、N20可能存在运动纤维参与,为SLSEP在判断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损害上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 键 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平均峰潜伏期 波幅
分 类 号:R741.044[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