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三因”诠释方式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  

An Analysis on Emerging,Cause and Influence of the Way of Interpreting by Three causes of Buddha Nature Theo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田湖 Tian Hu

机构地区:[1]江西宗教问题研究中心 [2]宜春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出  处:《中国佛学》2021年第2期223-242,共20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基  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9)规划项目“隋唐佛性思想的演变与佛教在中国传播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9ZJ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佛性问题是大乘佛教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印度佛教经典的传入,中国佛学家不断对这些经典进行诠释。由于中印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佛学家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理解有所不同。随着阐释佛性的经典译介,中土佛学家对佛性思想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朝时期,众多佛学家根据《大般涅槃经》的文句,着重阐释佛性的“缘了二因”。到了隋代,智者大师开始建构“佛性三因”相结合的诠释方式,并用这种模型解释其他佛学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具缘了之恶”的心性思想,对在中国境域中演绎的佛学思想诠释方法和佛教心性善恶理论有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智者大师 佛性三因 心性论 

分 类 号:B948[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