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的原型与海派文化的构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罗建平[1] 罗亦宸 

机构地区:[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2]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出  处:《晨刊》2022年第2期28-31,共4页

摘  要:“沪”是上海的简称,本义为“捕鱼用的竹栅”。作为原型,无意识地构成其“先天”发展路径。当后天条件成熟,其原型力量就释放出来。这就是“沪”的开放性、变易性等自组织性,以及多元化、容纳度、综合创新力等特质。上海开埠以来,这些特质日益活跃,形成自然生长的系统,最后构成海派文化的风格。“沪”的原型特质集中体现在以石库门为代表的城市形态上,以及以沪语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上;两者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显示海派文化“传统-创新”的机制。这一机制隐含着世界主要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正确对待当下城市化大潮面临的问题。

关 键 词:“沪”的原型 海派文化 传统与创新 

分 类 号:G127[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