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国 [2]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出 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96-206,共11页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理论思考与实践行动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对于历史乡建的既有理解一直笼罩在对当代乡建的论述和评价之中,既深刻影响着外部的观察者、研究者对于当代乡建的理解,又深刻影响着当代乡建实践者对于自己所亲身参与的这场运动的脉络、意义、目标和方法的认知。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知识界与思想界关于历史乡建的既有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入。对当代乡建而言,一个无法绕过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全面地梳理与评估关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既有论述与评价,并建立一种能更准确理解乡村建设的思想方向与知识框架?
关 键 词:乡村建设运动 宏观环境变化 知识框架 中国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派 目标和方法 整体视野 思想与实践
分 类 号:D422.6[政治法律—政治学] F323[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59